新華網北京1月19日電(記者 曹瀅)研究顯示,我國當前麵臨的主要大氣汙染問題,是以細顆粒物(PM2.5)和臭氧為代表的大氣複合汙染問題,大氣中多種汙染物都以很高的濃度水平存在,這一特征與發達國家曾經經曆的大氣汙染顯著不同。
1月17日-18日,環境保護部組織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5名院士和總體專家組25名專家等人士召開大氣汙染成因與控製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。專家們就大氣汙染的成因和特征提出上述觀點。
專家們認為,造成大氣複合汙染這一現象的關鍵驅動力,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中,顆粒物(PM)、二氧化硫(SO2 )、氮氧化物(NOX)、揮發性有機物(VOCs)、氨等的排放大幅增加,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城市為中心的區域,這是我國重點城市群大氣汙染頻發的根源。每到冬季,由於居民采暖的剛需,京津冀地區大氣汙染物排放平均增加約30%。近年來,我國投入很大的力量實施汙染減排,但總體上排放仍居於高位。
PM2.5來源複雜,其化學成分既來自於直接排放,也來自於二次轉化。最新的研究顯示,除了二氧化硫轉化為硫酸鹽,氮氧化物轉化為硝酸鹽,揮發性有機物轉化為二次有機氣溶膠等過程外,還存在這些化學成分之間的相互影響,產生“1+1>2”的大氣汙染生成效果。專家認為,這些新的機製在大氣重汙染形成中起到怎樣的作用,對於重汙染的預報預警、多汙染物協同控製方案的製定都是十分關鍵的。
此外,氣象條件是大氣汙染形成的外因。不利的氣象條件,比如靜穩、小風、高濕以及逆溫等,會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導致更加嚴重的大氣汙染。研究顯示,2013年以來京津冀區域的汙染氣象條件整體不利,2016年氣象條件總體不利,特別12月是我國1951年以來最暖的12月,全國平均氣溫比多年平均情況偏高2.6℃。同時,重汙染形成還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,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使大氣層結更加穩定,這是國際上已形成的共識。
專家指出,目前工業排放是我國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一次PM2.5及揮發性有機物的第一大排放源,民用排放是一次PM2.5的重要排放源,交通源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重要排放源。要真正實現科學治汙、精準治霾,就必須在準確預判氣象條件變化的基礎上,規劃和設計大氣汙染防控的方案,包括精細準確的重汙染應對措施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